疫情期间,慈利县乡村振兴局全体干部职工日夜奋战,恪尽职守,冲锋在前。
阳和土家族乡梨子坪隧道是武陵源方向和慈利县之间的交通要道。疫情期间,当地政府在这里设立关卡,慈利县乡村振兴局安排15名男队员组成抗疫小分队全力参与。天气已经入秋,隧道口白天和夜晚温差极大。8月12日深夜,当地狂风大作,突降暴雨。当晚值守的工作人员吴一正、阎福初、周涛、朱付亮分工合作,一边固定好摇摇欲坠的雨棚,一边有条不紊地做好通行的车辆和人员的登记。虽然全身上下淋得湿透,但谁都没有半句怨言。“我们卡点条件有限,实在太冷太困的时候,大家就相互打气,或者泡碗方便面提提神。”队员阎福初说。
“巾帼不让须眉”。乡村振兴局留守在县城的女同志在党组书记易敏的带领下,同样积极投身于抗疫之战。她们把女性的细致和亲和力,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人用小喇叭一遍遍向居民宣传防疫规定;有人不厌其烦地劝阻着闹着要出门遛弯儿的大爷大妈;“大管家”陈丽琼不辞辛苦在值守之余还兼顾着单位后勤工作。工作人员卓从梅的小女儿还不到两岁,她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到乡下外婆家,独自返回县城参与单位安排的小区值守。
在县城“富蓝特.乐”酒店隔离点,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周国忠和队员陈湛旻已经坚守了14天。写工作日志是周国忠长年的习惯,他说,每天晚上记录下当日的工作过程,既是整理疏漏又是回顾和反思,对接下来的工作大有帮助。在酒店隔离点,周国忠不管忙到多晚,都会坚持每日写下一篇日志。在他的笔下,真实记录着疫情之下的慈利上下团结一心,拧紧成绳的果敢和无畏;记录着慈利抗疫人怀揣大爱,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夜以继日的辛劳疲累;更是记录着他和战友们对党的赤诚初心。
“我县乡村振兴局的前身是扶贫开发办公室,我们已经完成从扶贫到乡村振兴路上的角色转换。但无论身份和岗位怎么改变,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抵挡疫情的力量!”该县政协副主席、乡村振兴局局长周毅如是说。(通讯员: 米素平)
来源:慈利站
作者:慈利县乡村振兴局 米素平
编辑: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