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航,是此次中青班进村驻户第三组学员的随行记者。五月的天气,一如往常的不稳定。连续的阴雨天气,让我显得有些焦虑。5月22日一早,天空依旧飘起了毛毛细雨,接我们的班车已经停到了县委党校。带上早就整理好的行李,踏上了前往三合镇的路途。

抵达三合镇已是上午十点,雨依旧没有要停的意思。中青班学员的车缓缓驶入此次活动的目的地——三合镇三合口村村部,看着学员一个一个带着行李下车,谈笑着走入政府大楼。
在见面会上,通过简短的介绍,我知道了他们的名字:黎运喜、王勇、向阳、申伟、卓海涛、黄诚、戴晓立、张琦、冯胡一娇、戴玉、谢京姗、唐赵君、彭亚。而这群可爱的学员,就是我接下来五天将要相处的朋友。
黎运喜
黎运喜,是第23期中青班临时党支部书记,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儒雅,一副金丝边眼镜,透出的是一股睿智。

三合镇三合口村老支书简洁而又朴实的一段发言,或许触动了黎运喜的内心。在分配住宿的时候,黎运喜主动将自己的名字填在了老支书家中。老支书的家。
位于原造化村现三合口村7组,前拥竹林后依青山,左右环抱着数垅茶园以及两家废弃的吊脚楼旧房,两株修剪整齐的绿色千年矮守护在老支书的房前,地上长长的水管将后山甘甜的山泉水汩汩引来。
抵达“新家”,黎运喜开始整理自己的床铺,陪老支书聊聊天,和老支书老伴儿李奶奶下下棋,第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第二天迎接黎运喜的将是一天的农活,或许此时的黎运喜已经做好了准备。
向阳
向阳,一个很精神的小伙子,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在分配住宿的时候,老书记的发言激发了向阳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不服输的性格。私下给黎运喜发了消息,要求住到老支书家,就这样,向阳与黎运喜两人组成了临时的小组,未来的五天,两人将与老支书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了。

第二天清早,我与同行记者安逸尘赶到向阳“家”的时候,发现向阳已经跟着李奶奶一起去集市买化肥了,而此时的黎运喜也已经换上了深深的套靴,准备跟着老支书一起去地里剪蕃薯藤,然后将剪下的蕃薯藤种在地里。

连续的阴雨天气,在此时终于收敛了一些。雨后的山林弥漫着浓厚的泥土芬芳。黎运喜背着小背篓跟在老支书的身后向着番薯地走去。
看着黎运喜由开始的生疏到后面的信手拈来,老支书的脸色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此时向阳所做的事情,或许也会让李奶奶欣慰不已吧。
戴晓立、张琦
清晨,赖在床上的戴晓立显然还没有清醒过来,不时发出小孩子的赖床的声音,这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姑娘第一印象,除开美、漂亮之外,我还有一点担忧,像她这样典型的城市姑娘能熬过这五天,经受住农活的考验吗?事实证明,此刻的我的确是想多了。
而对于张琦,更多的是开朗、活泼。甜美的笑容时刻洋溢在脸上。

戴晓立与张琦住宿的刘家英家是一家竹鼠养殖专业户。刚到住所,两位就已经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想去看看竹鼠。一幢简易的楼舍,上下两层一共1000多只竹鼠。看着可爱的竹鼠,戴晓立与张琦更多的是少女般的开心。

新鲜与好奇逐渐散去,戴晓立与张琦开始为这群可爱的竹鼠制作食物。闻讯赶来的还有黎运喜以及向阳。

或许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翌日清晨,戴晓立与张琦也参与到了老支书家的农活当中。同样是从笨拙到娴熟,一切显得如此突兀又那么的顺其自然。

三合村七组村民吴远亮:“这次(县委)党校派学生到我们(原)造化(村)二组进行考察,我家分了两个学生,我开始认为这些学生做事情都是儿戏,可是来了以后,我发觉,那是真正的吃苦耐劳,他(们)从到我家来了以后,什么事情都做,就像施肥,就从供销社买化肥,一直帮我背到家,背到家之后帮我施肥,一直背上山,看到他们背的汗流浃背,什么插秧、采茶、栽红薯,他们都做,做的比自己儿子回来还强些,确实,我认为这俩孩子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佩服。”
王勇
王勇,是中青班第三组的组长,给我一种老大哥的感觉,成熟中透着些许亲和力,或许正是这种气质很容易让我相信他,以至于一有问题我就会去找他。

王勇的驻户是三合口村七组的组长高任春,为人忠诚善良又不失干练,家有兄弟3人,因前些年照顾年迈生病的母亲,后又因自己患过重病,而耽误了终身大事,现在一心一意为当地经济发展出力献计,是一位有思想、有担当的农村实在百姓。

七组组长高任春:“本身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公路不通,经济就提升不起来,为什么想修这条路呢,关键是上面的这些地都荒了,把这条路修起了,才能带动我们这里的经济。”
五月,正是插秧播种的季节。对于王勇或者对于全体中青班的学员,插秧或许真的是一件新鲜事物。水田还在耕,王勇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待到农户开始往水田里撒肥的时候,王勇终于坐不住了。

冯胡一娇、戴玉、谢京珊
对于冯胡一娇、戴玉、谢京珊这三位,更多的是惊讶。在分配住宿的时候,三个女孩子分在了高勋初家。一栋简单大方很雅致的现代化双层楼房,有前坪、有“后院儿”,房子对面是自留田,房内家电设施应有尽有。这一组的住宿环境在整个第三组当中算是最好的了。
虽然住宿环境让三个女孩儿倍感舒适,但家务农活却是一样都没有落下。杀鱼、择菜、洗菜、做饭……这些事情虽很平常,但放在此情此景当中,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黄诚
黄诚,风趣幽默的他,很容易带给人一种亲切感。在分配住宿的时候,黄诚与组长王勇被分在了一起。或许两人的年纪比其他组员要稍微大一点,他们的关注点与其他的学员不太一样。在做完农活休息的时候,黄诚与王勇更多的是与当地老百姓沟通,详细了解当地村民的一些基本情况。

申伟、卓海涛
申伟与卓海涛这一组在整个第三组当中算是比较突出的一组,申伟的积极开朗与卓海涛的务实努力融合得恰到好处。在驻户吴在尧与老伴儿一起外出的时候,申伟与卓海涛并没有四处闲逛,而是拉上附近的学员,张罗着为两位老人准备一顿饭菜。今天是三合口赶集的日子,集市上热闹非凡,而我们的学员在体验农村集市热闹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就是让两位老人辛苦了一天后,回到家能够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

唐赵君、彭亚
像这样温馨的一幕,或许此时在第三组各个小组都在上演,就如同父母在风雨中携自己的子女一同回家一样。

唐赵君、彭亚,一个是居家好男人,一个是邻家阳光大男孩。在驻户寇金绒家,相互照顾一起度过了短暂而又难以忘怀的五天时光。

集体插秧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古往今来,插秧一直是农民很重要的一项农活。而我们第三组的学员在三合口村也将体验一次。
雨越来越大,学员们不得不暂时停下手上的农活去避雨,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疲惫的神情早已被成功的喜悦淹没。

谢京珊告诉记者:“我小时候其实在家里有插过(秧),只是用的方式不一样,我们用的是抛秧,这边是手动插秧。(记者:感觉累不累)我觉得好像还好,毕竟年轻人体力比较好,就是腰会有一点酸,因为我们并没有插太多,就插了三列,感觉腰会有一点酸,要是我们(插)一整片田的话,感觉会受不了。我觉得很开心,感觉遇到新事物都比较好奇一样,又会很开心地去完成这个任务,尤其还跟一大帮小伙伴一起,我们一起来做这个事情,就会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又很有意义。”

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值得尊敬。通过与群众共同开展劳动,深刻感受到群众生产生活的不易,在共同劳动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相互感情,是这次体验活动的另一个目标任务。"纸上得来终觉浅"。平日看惯了农民朋友劳作的情形,总认为普通劳动,特别是认为农活技术含量不高,较为机械。殊不知,当你卷起裤腿,打着赤脚走上田坎,穿过草丛,感到每迈一步都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每穴几株秧苗,穴距几公分,如何对齐秧苗,初入其中,胜似天文数字、木讷茫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你真正融入其中,此刻便会深刻感受到,其实农活的学问更是一门科学,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技巧要领,都是从古至今农民朋友日积月累,不断创新完善的结果。

上面这段话摘自第三组组长王勇的民情日记,正如王勇所说,农活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科学,只有自己亲身实践过才会了解当中的艰辛与不易。
采茶篇
5月25日,也是中青班第三组学员在三合口村体验生活的第四天。天空终于开始放晴,第三组所有学员,来到了位于庒塔水库边的金慈银澧茶厂,也开始这次进村入户的另一个目的,对三合镇茶产业的探索和研究。


学员参观完制茶车间后,在茶厂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从采茶叶开始,参与了整个制茶的程序,阴干、杀青、揉捻、烘干,每个程序都不能马虎,包括准备的时间、杀青的温度、揉捻的力度和效果、烘干的温度及注意烘干过程的茶叶色泽变化,可喜的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员制出的纯手工茶还是上等品。

向阳说:“这次来到三合口村,我也非常想了解制茶的工艺,今天我们在金慈银澧茶厂,从采茶、制茶到茶成品,让我深度了解了茶文化,也了解了茶农的不易,也非常感谢(县委)党校能组织我们这次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几人欢乐几人愁,就在学员们在美丽的西角尖茶山欢乐采茶的时候,我与王勇、唐赵君跟着县委党校的老师们一起踏上了征服西角尖的旅程。陡峭的上山之路让我们苦不堪言,接近极限的体力早已崩溃到只剩下粗重的喘息。由于王勇、唐赵君和我是所有学员当中也是这次登山的人当中体重最重的,所以也是最为疲累的。一路上相互搀扶,相互拉扯,终于抵达山顶。望着山顶的风景,看着所有队员开心的合照留念,满身的疲惫已经烟消云散,征服的成就感弥漫在整个山间。

离别篇
离别总是伤感的。5月26日,天气异常炎热,而此时的离别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清早,卓海涛与申伟早已收拾好了行李,吴伯与老伴儿一起为这哥儿俩准备着早餐,饺子是团圆的象征,此刻却成了别离时的祝福。
今天是驻村入户的最后一天,却也是百感交集的一天。学员们一早起来就清理好了携带的物品,吃完早餐后就同三合口村的陈书记来到村部,召开了经验座谈会。
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在村里的五天过得太快太充实,公认的大厨老唐,做了两顿难忘爱心晚餐,据说自入户以来,他就做了“新家里”的主厨;听说“高家三闺女”,昨晚就和高伯伯难舍难分;还有略带俏皮的“薛之谦”申伟被大会捧火了艺名,以至于农户也跟着喊他为姓薛的小伙儿;我们跟班老师估计都成了竹鼠专家了,她五天来都在悉心照顾那一千只大小竹鼠,当然还有西角山的品茶登山之旅……总之,每家每户都有不一样的乐趣和不舍。
正午时分,回城的大巴已经停在了身边,学员在不舍的情绪中告别了驻户,拭去眼角的泪水,沉默地踏上了返程的大巴。

来源:红网慈利分站
作者:慈利县广播电视台
编辑:redcloud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