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津铺镇是慈利县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湘西北地区商品集散重镇。立足资源优势,通津铺人始终为人民奋斗、同人民奋斗,以奋斗者的姿态擘画新蓝图,开启新篇章。今天《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慈利映像》刊发《通津铺镇:汲取奋斗力量 开启奋进新篇》
6月9日,通津铺镇长峪铺村史馆开馆第一天,全镇党员干部走进村史馆,在一张张照片、物件、场景中,领略长峪铺村旧貌换新颜的蜕变史,感悟干部群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进史。这里成为了通津铺镇“家门口”学党史的“活”教材、主阵地。
立馆存史,精神永传。村史馆记录了长峪铺村的“蝶变”,是通津铺镇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更是党领导人民战胜贫困奔向幸福的历史见证,它指引着几代共产党人在曲折中前行、在奋斗中崛起。
十里长峪,千亩梯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荒山,为彻底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长峪铺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垒起了这层层梯田,造出了这样一个“南方大寨”。如今这里不仅成为了乡村旅游景点,也成为党性教育的打卡点。
从前,长峪铺村沟壑纵横、乱石林立、土壤贫瘠,十年九旱。上世纪六十年代,长峪铺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炸掉了大小6000多个岩凸,搬走了17万多方岩石,填塞了58个天坑,开出了2000多亩梯地,成功推出了旱粮生产“两季三熟”新模式。
从壮观的梯田中央拾阶而上,放眼望去,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长峪铺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破旧的土坯房到“小洋楼”,从通讯基本靠吼到手机人人都有,从肩挑背扛到农业机械化,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长峪铺人奋斗出了一方新天地。
长期以来,开拓创新意识在长峪铺村赓续相传,在县旱粮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宏志的带领下,村里主要作物玉米的平均亩产由100多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村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另一边,炉慈高速穿行而过,大型机械开足马力,建设正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通津铺这片奋进的土地上,一批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一幅幅建设场景如火如荼,从全靠人力肩挑背扛到采用国内顶尖大型机械施工,时代在改变,不变的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继续投身轰轰烈烈的伟大实践,艰苦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
通津铺镇党委书记吴斌:我们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努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开启新生活、进行新奋斗,让全镇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安康的生活。
新时代,在党的带领下,通津铺镇人深挖红色资源,创新文旅融合,围绕长峪铺“南方大寨”,精心打造红色旅游休闲基地,唱响红色文化、休闲观光、试验体验的“旅游之歌”。全镇还聚力打造了以杜仲、花卉苗木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农业产业,大力实施了集镇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取缔了马路市场,加快推进各项民生工程,镇村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一幅美丽、富饶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顺势而上、乘势而为,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通津铺镇党委政府锚定目标,将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推进项目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强的毅力攻坚克难,以更大的勇气革故鼎新,以更实的作风干事创业,在新的奋斗之路上砥砺前行。(记者 唐小花 戴晓山 余一)
来源:慈利站
作者:记者 唐小花 戴晓山 余一
编辑:李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