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网络安全知识
网络钓鱼是指不法分子通过大量发送声称来自于银行或其他知名机构的欺骗性垃圾邮件或短信、即时通讯信息等,引诱收信人给出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口令、帐号ID 或信用卡详细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假冒受害者进行欺诈性金融交易,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受害者经常遭受显著的经济损失或全部个人信息被窃取并用于犯罪的目的。
案例
2011年3月10日,小王听朋友说基金有可能大跌,他便焦急地想通过网上银行赎回基金。当他在搜索引擎输入“B银行”时,屏幕上跳出几个银行的网址。小王随即选择了一个银行链接进入,并点击“个人网银登陆”,输入卡号和密码。然而,屏幕上未出现账户信息,而是页面跳转,再次出现原始的登录页面。于是他又多输了两次卡号和密码,一直没有成功进入。这时,他突然意识到很可能是“钓鱼网站”套取用户卡号和密码!他立即到银行查询,账户内的3万元钱已被不法分子转出。
风险提示:
网络交易切记:1.登录正确的银行网站;2.交易前查看安全锁;3.设置复杂的密码作为网上银行密码;4.避免在网吧、公共场所登录网银。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近年来,电信诈骗的案例越来越多,诈骗手段也是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要积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识骗防骗能力。提醒大家要做到以下二不一提高:
1.不轻信。不轻信来历不明的信息,一切按正常流程做事,不管犯罪分子说什么甜言蜜语,都不要轻易相信不给犯罪分子诈骗的机会。
2.不透露。不因优惠、折扣受犯罪分子的诱惑。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隐私信息。
3.提高防范。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越来越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明信息,要提高警惕,查询辨别信息真假,做出谨慎的判断。
谨防校园“毒贷款”
从2015年开始,一些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
案例1
大学生买手机贷3万滚成70多万负债
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去年10月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案例2
河南一大学生以同学名义贷款百万终以命相赎
近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是班里的班长,近30名同学协助他“网络刷单”,他则借用同学的名义,先后通过各种网贷平台贷款,总金额超过58万元。接触网络赌球,最终小郑在青岛自杀身亡。
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找准自身定位,消费不能替代学业、攀比无助进步,需要提倡节俭节约风尚;其次,合理规避风险,以“能承担、减轻家庭负担”为消费原则,拒绝盲目跟风;最后,提高金融、消费领域的敏锐性,既不回避新生经济事物,也要有相应的风险意识。
如何防范银行卡犯罪
1、常见的银行卡欺诈手法。
2、银行卡诈骗案例和风险提示。
案例
2012年1月15日下午,一对夫妇神情焦虑地来到S银行,要求向一张外地借记卡汇款。夫妇称,女儿在日本打工,当天接到一个越洋电话,对方的声音与女儿十分相似,说她在日本和人合伙做生意时借了对方100万日元,今天必须支付7万元人民币,不然就得赔偿对方5万元,并提供了一张借记卡卡号。这对夫妇当即登录QQ,见女儿的QQ在线,与其聊天询问,对方催促快点汇款。听明汇款事由后,该支行领导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起诈骗案件,劝客户不要上当。支行领导一边安抚,一边要求客户经理根据借记卡号查询,按资料与开户人取得联系。经核实,才知道“女儿与人合作做生意”之事是一骗局。
风险提示:
收到可疑信函、电话、手机短信时,您一定要提高警惕,对一些貌似合理的汇款事由,要谨慎确认,关键一点是不要向自己不知道的账号汇款,防止上当受骗。
如何防范洗钱活动
1、主动配合金融机构进行客户身份识别。
为了防止他人盗用您的名义从事非法活动,防止不法分子浑水摸鱼扰乱正常金融秩序,您到金融机构办理业务时需要配合完成以下工作:出示身份证件;如实填写身 份信息,如您的姓名、年龄、职业、联系方式等;配合金融机构以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确认您的身份信息;回答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合理的提问。
2、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件和账户。
不要出租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为成他人之美而出租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可能产生以下后果:
a、他人借用您的名义从事非法活动;
b、可能协助他人完成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
c、可能成为他人金融诈骗活动的替罪羊;
d、您的诚信状况受到合理怀疑;
e、他人的不正当行为可能致使您的声誉受损。
3、不要出租出借自己的账户。
金融账户不仅是您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也是国家进行反洗钱资金监测和经济犯罪案件调查的重要途径。贪官、毒贩、恐怖分子以及所有的罪犯都可能利用您的账 户,以您良好的声誉做掩护,通过您的账户进行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因此不出租出借账户既是对您自身的保护,也是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
4、不要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提现。
通过各种方式提现是犯罪分子最常采用的犯罪手法之一。有人受朋友之托或受利益诱惑,使用自己的个人账户(包括银行卡账户)或公司的账户为他人提取现金,逃 避监管部门的监测,为他人洗钱提供便利。也有人通过自己的账户为他人提现,间接帮助其进行诈骗或携款潜逃。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请您切记,账户将忠 实记录每个人的金融交易活动,请不要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提现。
什么是征信
征信是指为了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活动。我国使用“征信”一词来概括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调查。征信本身是促进守信、提高信用意识的手段和措施。
如何避免出现不良记录
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不良记录的行为:
1、是信用卡透支消费没有按时还款而产生逾期记录;
2、是按揭贷款没有按期还款而产生逾期记录;
3、是按揭贷款、消费贷款等贷款的利率上调后,仍按原金额支付“月供”而产生的欠息逾期;
4、是为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第三方没有按时偿还贷款而形成的逾期记录。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发生信用交易后,应随时留意还款日期,加强与金融机构信贷员等有关业务人员的联系,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或信用卡透支额。同时,在信用卡等停用时,应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停用或注销手续。
什么是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的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利益等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给予回报的行为。
非法集资的社会危害性
1、非法集资使参与者遭受经济损失。非法集资犯罪分子通过欺骗手段聚集资金后,任意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参与者很难收回资金,严重者甚至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2、非法集资严重干扰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极易引发社会风险。
3、非法集资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非法集资往往集资规模大、人员多,资金兑付比例低,处置难度大,容易引发大量社会治安问题,极易引发群体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来源:红网慈利站
编辑:寇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