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渔浦书院简介
2016-04-22 16:18:26 字号:

  渔浦书院位居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渔浦村,北倚太华山,南临茹溪,占地约8000平方米,距今已存130年。

  历史沿革

  清光绪初,本县学人李绍华,鉴于桑梓文化闭塞,教育落后,便与乡贤张宗铠、田金楠等募资筹建“渔浦书院”。书院选择渔浦寨岗前坪的北角廖姓祖茔,仿岳麓书院样式而建,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孟秋,即全部落成,后经省宪批准正式定名为渔浦书院。清朝时期,渔浦书院与娄江书院(慈利二中前身)、娄东书院(慈利六中前身)、两溪书院(零溪镇两岔溪村,今废)共称慈邑四大书院。

  书院建成后,聘请著名学者阎镇珩任山长兼主讲,李绍华掌管校务,讲师有何伯次、何尧次、向廷佐等,教学内容中西结合。名师望重,九澧各县闻风就读者甚众。书院大门“虽设而常关”,平时由“入德之门”进出,遇重大喜庆方开大门。制度严格,每逢开考,即封锁各门,试题放在竹筒里,学生取题作答。阎主讲三年后,由县邑知名学者田金楠继任。他们阐扬新学,开一时之风,办学成绩优异,光绪皇帝赐于大“典”,凡重大事项(如孔子诞辰、进考场等)均打“典”进场。

  废除科举制度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称渔浦高等小学校(并附设渔浦国民学校),为官办新式学堂。1909年,学堂设甲乙丙丁4班,其中甲班课程设有国文、英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另为成年人设养成所,攻读新学,为期半年。田金楠之后,吴恭亨曾两任主讲。民国成立后,书院更名为渔浦小学。

  大革命时期,革命知识分子来渔浦书院发动民众,打倒土豪劣绅,革命风云高涨。1938年,王育寅任校长,但他并未到职,由于伯圭处理校务。地下党员张沈川任县教育局代理局长后,曾派进步教员来此任教。他们以学校为基地,动员群众奋起抗日,并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其后,渔浦小学改成渔浦中心国民小学。

  渔浦书院藏书楼原藏书近10万册,有《廿二史》、《万有文库》等珍本。后历经社会变革,书籍散失殆尽。20世纪80年代,书院列为慈利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相应的修缮保护。

  建筑格局

  书院主体为木结构,伴有风火隔墙,分正殿、东西二斋、藏书楼、彰义祠和教学楼5大部分,另有八角亭、校门亭及生活用房等。正殿有两进,中间用过道连接。左右各有天台、花坛,东西两斋则建在正殿两侧,并向前延伸十四排扉;两斋前各设一墙壁,中间空出一操坪。坪中尚存古柏10株,苍劲挺拔。校门前设左右两舍,门两旁均有风火隔墙。头门墙上,有“忠孝廉洁”4字。大门横额有“兰芷芬芳”4字,楹联为“渔猎群经,导扬百氏;浦云十色,溪月九霄”(学者曾莆卿所作)。两边侧门额上写有“入德之门”。二殿匾额为“茹溪撷秀”(清督楚使者陆宝所撰),门联是“他年新人物,从此诞生;今日小学堂,愿诸努力。”大门前有石级20阶,下了石级,即是约1000平方米的长方形操坪,以垣墙围住。彰义祠在东斋之东,系一四周围住的楼台式建筑,其匾额是“州壤雄风”。藏书楼位于正殿右后高俞处,为两层楼房。

  时至今日,书院部分建筑残缺,亟待修缮。

  知名人物

  阎镇珩(1846-1910年) 字季蓉,号北岳、嵩阳,石门县蒙泉人,清末湖南四大文人之一,御封湖北荆门州教谕加国子监学正衔。1889年受聘渔浦书院山长,著有《渔浦课艺》等。

  田金楠(1856-1925年) 字春庵,号东溪,慈利县甘堰人,近代古文家、诗人,南社社员。1885年倡议创建“渔浦书院”并任主讲,1892年任山长。民国初任慈利教育会会长、劝学所所长,撰民国县志时任馆长,后应邀长沙主持南学会,晚年被推为湖南省特别议会议员。

  吴恭亨(1857-1937年) 字岩村,笔名悔晦,慈利县象市人,晚年自号弹赦老人。清廪贡生,近代古文家、诗人,南社社员。曾主讲于渔浦书院数年,任慈利高等小学堂第二届校长。1896年编纂《慈利县志》,1921年纂修《慈利县志》。

  杜心五(1869-1953年) 名慎媿,慈利县江垭人。人称南北大侠,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是自然门开山鼻祖徐矮师的独传高足,也是自然门第二代掌门人。14岁时,就读于渔浦书院,后加入同盟会开始革命生涯。解放后担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湖南省政协委员等职。

  熊希龄(1870-1937年) 凤凰县沱江人,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慈善家。与慈利先贤田金楠、吴恭亨关系甚密,经常游学慈利,常在渔浦书院讲学授业。

  袁任远(1898-1986年) 原名袁明濂,号毓灵,慈利县三官寺人。幼年就读于渔浦书院,接受先进思想教育。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和革命家。长征时期任三十二军政委,抗日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解放后任湖南省副主席、国家内务部副部长、青海省省长、中共监察委员会常委等职,后当选第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张沈川(1900-1991年) 原名沈传,慈利县阳和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幼年就读于渔浦书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我党情报工作。解放后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副厅长、厅长、党委委员等职,后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被聘为国家安全部特约咨询委员。

  张一鸣(1900-1930年) 字泰语,中共党员,慈利县溪口人。幼年就读于渔浦书院,毕业后在此任教。1926年参加革命,1929年负责筹建桑植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兼任红四军第十团团长,后在作战中牺牲,年仅30岁。

  渔浦书院传教受教的维新志士或革命人士还有李执中、李炳寰、田邦璇、王正雅、于兆龙等等。

  修缮规划

  随着张家界东线旅游的不断提质升级,渔浦书院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逐步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初步规划,拟在泛渔浦书院区域打造张家界国学教育基地,规划设计国学教育读书会、传统文化亲子体验、国学教育冬(夏)令营、红岩岭户外拓展运动、农耕文化体验游、棉花山军事拓展基地等旅游项目。通过保护性修缮渔浦书院,重建渔浦小学,新建渔浦接待中心、停车场,拓展通院道路、活动场所,配套绿化、标识等措施,使泛渔浦书院区域成为张家界国际旅游区的一个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产业项目。

来源:慈利新闻网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