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知道慈利的来历么?
慈利县历史悠久,建置已达22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楚平王之孙白胜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
公元前221年,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名零阳县,属陵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慈利县,属崇州,县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
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慈姑州,旋改为慈利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慈利州为县,慈利县治汉至隋初设白公城,明万历末年迁至永泰街,即今城关镇。
2慈利白公城有何来历?
据《资治通鉴外记》记载和国内已出土的文物,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晚期,慈利这块土地就是炎帝神农的领地之一。后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的辖地。帝尧晚年,“舜放驩兜于崇山(今属永定区),以变南蛮”(《史记》),为驩兜活动的腹地。至三代,夏属荆州,商属荆楚,周属南国楚。
春秋末,周敬王十五年(前504),始设白县,楚平王之孙白胜为白公(一县之长)。县治设白公城(今慈利县城东部的县政府新办公楼等处),属南国楚。
楚威王四至五年(前336~335),置黔中郡,史称“楚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西,辖今湖南沅、澧和湖北清江、重庆黔江等江河流域,以及贵州东北一部分。慈利仍属南国楚。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黔中郡为秦昭襄王所占领,慈利始属秦。
3为什么有“银澧金慈”

史籍记载,慈利素有“银澧金慈”之称——这喻示慈利物华元宝,富饶美丽。慈利建置已有2200余年,面积3276平方公里,人口68万。慈利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是风景名胜张家界的重要一翼。
就在这片沃土上,育出了爱国将领孙开化、中华英豪杜心武、无产阶级革命家袁任远、著名核物理学家陈能宽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就在这片沃土上,生长着银杏、珙桐等427种珍贵树木,种植名贵药材40万亩,被誉为“中国杜仲之乡”;由中科院命名的“慈利金香柚”甜美醇香,饮誉海外;还集聚了云豹、大鲵等472种野生动物,珍藏着27种矿产,尤其是大理石,工业储量达3亿立方米,虎皮黄、云黄玉等品种全国稀罕,故慈利又有“大理石之乡”的美誉。
4知道五雷山历史么?

五雷(仙)山神秘、神奇、神圣,古朴而幽深,空灵而厚重,是湖南省首批确定的重点宗教场所;位于慈利城东15公里处,北临石门,东依临澧,南接桃源。
五雷山,原名雷岳,海拔,海拔976米,主峰金顶分出数脉,呈辐射状伸延,有如《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地维,因庙宇出现“雷扫其殿,钟鼓自鸣,尘埃自净”的奇迹,故更名为五雷山。
山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植被茂密,沟壑纵横,空气清新,自然景观独特,是有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同时五雷山更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素有“楚南第一胜境”之称。它与湖北武当山齐名,“北武当,南五雷”,二者如兄弟联袂,名闻遐迩,被尊为“中国南武当”。其道教殿宇之多被《三湘之最》誉为湖南最大的道教文化群落。
据史书记载,五雷山道教“始于唐、盛于明”。相传西域净乐国太子曾选中此地,垒石室苦修,“得道高升”,这就是著名的真武帝君。
嗣后,唐代李靖慕名上山草创道观。元末翰林国史编修张兑辞官不做,归隐五雷山,在五雷山扩修殿宇,弘扬道教文化,并亲题“楚南名山推第一”,从此五雷山名声大振,所建殿宇“旁魄百里,列县俱瞻”。
明代,常德荣定王、澧州华阳王对五雷山进行大规模扩修改建,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有36宫,72殿。其建筑为石墙铁瓦构筑,随山脊沟壑纵横陈列,绵延15华里,奇险深幽,玄妙超然,独具一格,蜚声南北。
明神宗,封五雷山为“洞天福地”,道教信徒遍及鄂西南、湘西北两省十八县。每年古历“三月三”(7天)、“八月十五”(15天)、“九月初九”为朝圣节,信徒昼夜朝拜,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炮声如雷,热闹非凡,形成了五雷山盛大的传统庙会,有“朝不朝,一年十万八千到”的壮观景象。
5慈利归属过哪里?

汉高祖五年(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将慈姑县分置为零阳(县治在慈利白公城,辖今慈利、石门、临澧、澧县、津市)、孱陵、充三县。
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263)置天门郡,郡治在充县(今永定区城内),析充县地设溇中县(县治在今慈利三官寺),辖零阳、充、溇中三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析溇中县设临澧县(今桑植县和永定区的大部分),析零阳县设澧阳县(今石门、澧县、津市)。天门郡辖零阳、充、临澧、溇中、澧阳五县。
梁敬帝绍太元年(555),置澧州,改天门郡为石门郡(郡治迁零阳县)。
北周建德四年(575),零阳县隶北衡州。隋开皇九年(589),改零阳县为零陵县。开皇十八年(598),改零陵县为慈利县,县治迁永泰市(今县委大院等处,后称永泰街),隶崇州。
唐至宋,慈利县先后隶澧州、澧阳郡、澧阳军州(后二者为澧州更名)。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澧阳军州升为澧州路。
元贞元年(1295),慈利县升为慈姑州,旋名慈利州(州治官塔坪),辖今慈利、临澧、桑植、永定(大部分)等县。
明洪武二年(1369),降慈利州为大庸县,旋复名慈利县,隶澧阳府(后复为州)。洪武九年(1376),慈利县隶常德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隶岳州府,清雍正八年(1730)改隶澧州。
民国三年(1914)属武陵道,民国五年(1916)属辰沅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慈石庸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属省第四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8年5月,慈利县属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后更名常德市)。
1988年5月后,属张家界市(初名大庸市)。
6你知道慈利有哪些遗址么?

一、金台村遗址
位于慈利县蒋家坪乡金台村。地处澧水左岩二级阶地,距澧水7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1986年发现。在距地表1.5米深的第四纪次生黄土层内采集到很多石器、石核等,皆为砺石原料。经考证,该遗址内涵丰富,体现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期文化延续,对研究湘北古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价值。
二、屋场田遗址
位于澧水南岸慈利县苗市镇小沙村,1987年被发现,面积约450 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堆积厚约0.5米,采集的石器有石斧、陶片、和大溪文化的泥质红陶、夹砂瓦陶、素面;器形有豆、釜等。对研究澧水流域原始文化有重要价值。
三、璞榔岗遗址
位于慈利县溪口镇桃坪村澧水南岸,面积约700百平方米,1986年发现。文化堆积厚约0.7米,采集有屈家岭文化的泥质黑陶、泥质红陶、夹沙红陶;纹饰有弦纹、镂孔;器形有钵、杯、器盖等,对研究湘北原始文化有重要价值。
四、康家溪遗址
1986年发现于慈利县岩泊渡星明村康家溪,面积600平方米, 文化堆积厚约0.7米。采集陶片有商代泥质黑陶、泥质灰陶;纹饰有席纹、云雷纹等。
五、象鼻嘴遗址
在慈利县甘堰乡勤中村澧水北岸,面积约250平方米,1986年发现。文化堆积厚约0.55米。采集陶片有泥质灰陶、夹沙红陶;纹饰有乳钉纹、弦纹;器形有豆、鼎等。
六、樟树塔遗址
在慈利县溪口镇杜坪村,1986年发现。面积560平方米, 文化堆积厚约0.5米采集陶片有泥质红陶、灰陶黑陶;纹饰有乳钉纹、绳纹;器形有鼎、罐、釜等。为商周文化遗存。
慈利县同年发现的古遗址还有:象市镇龙新村大田遗址、龙潭湾乡柳枝坪村遗址、胜岭岗遗址等,出土的陶片、器物同属商周文化遗存。其中柳枝遗址出土的文物与桑植县朱家台商代文化遗存类同,对研究湘西北土著文化有重要价值。
七、石板、零溪墓群
位于慈利零阳镇石板、零溪两村交界的黄土岗上。共有战国、汉代古墓1000余座,多为中小型墓葬。
1987年省、县组织考古小组在石板、零溪清理挖掘,战国、汉代古墓30余座,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竹简等文物300 多件。其中两座最大的墓方向一致,相距仅1米,为合葬墓。 墓中出土的尊铋和保存完整的戈以及带木柄的铍等战国兵器、漆及朱绘铜镜均属湖南省罕见。
另有2 万字左右楚简,为我国迄今出土楚简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石板、零溪古墓是湖南较大的战国、汉代古墓群之一,对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价值。
7慈利名胜古迹有哪些?

张家界大峡谷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官寺乡,紧邻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张家界大峡谷是一个新近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张家界大峡谷原来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做烂船峡;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乱泉峡。
江垭温泉度假村是张家界第一家温泉度假村,也是湘西惟一一家仿古式半露天江垭温泉。建有20余种各具特色、各富功效的高标准露天江垭温泉池和室内江垭温泉池。江垭温泉泉水清澈碧透,泉水出口温度常年54℃左右,据专家检测,江垭温泉水中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
五雷山(五雷仙山)是湖南省首批确定的重点宗教场所,张家界东线旅游核心风景名胜区,它位于慈利县城东,距常张高速慈利东出口20公里处,北临石门,东依临澧,南接桃源,是东入张家界市的必经之地。五雷(仙)山,原名雷岳,海拔一千米,有“楚南第一胜境”之称。
还有营运的旅游景点:龙王洞、万福温泉、江垭水库平湖游、“小三峡”漂流、梅花殿等。
8慈利有哪些名人?

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性旷达,不乐仕进,著有《同张明府游溇水亭》、《韦明府餽东阳潭石鲫脍》等。
杜心五,(1869~1953)武术家,又名星武,字慎媿,号儒侠,道号“斗米观”居士,有“南北大侠”之称,湖南省慈利县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长沙,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1953年因旧伤复发,咯血而逝。
向汉生,慈利三合口乡双龙村人生于1919年,抗日战争期间,历任连长、参谋、营长。1950年调任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1951年任炮兵团长。同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65年任平凉军分区司令员,1969年任武都军分区司令员。1972年7月14日在去兰州参加会议途中,不幸因车祸殉职。
卓炯,慈利国太桥乡人生于1908年。1938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外围组织——广东民族抗日先锋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卓曾任广东省人口学会会长,广东省《资本论》研究会会长等等。
刘孟顾,慈利江垭人1882年生于江垭,1904年就读于长沙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参加黄兴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华兴会。1909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1912年——1913年任宜章县知县,1961病卒长沙。
陈能宽,慈利江垭人1923年生,男,中共党员,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任远,慈利县三官寺乡,无产阶级革命家。
来源:慈利微生活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