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文广新局实地查看我县“农家书屋”开放情况
市县文广新局实地查看我县“农家书屋”开放情况
慈利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伊强 李伊芳)6月21日,市县文广新局领导一行来到慈利县江垭镇九溪村、卓家峪村、赵家岗乡新峪村实地查看“农家书屋”从村部搬到农户家中的开放情况,着重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回头看”活动进行调研。
九溪村是全县闻名的历史古村,旧有九溪卫城,现为文明新村,全村总人口有2318人,是典型的地少人多、居住稠密的经济基础薄弱村。以前,多数青壮年人都是外出劳务创收,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老幼只能平淡度日,打牌赌博、打架抖殴现象时有发生,村风村俗一度消极低迷。
九溪村的管理员唐汇喜面对市局领导的提问说出了几来年管理农家书屋的感受:“作为党和政府实施的农村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的‘农家书屋’确实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送来的是精神食粮和知识信息,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文明风气,带来了一股新风。”现在,经常是三五人群结伴到农家书屋借阅书籍,放假的学生大多会在我家的小合院里默默阅读,老年朋友也经常聊些家长里短、老年养生、村风新俗、传统文艺等方面的琐碎小事。几年来,这些书籍大多被这些读者翻阅了几遍,光是借阅记录就有厚厚的两大本。
当市局领导查阅借书记录和书架书籍时,镇文化站辅导员谈起了自己的想法:“农家书屋工程不仅解决了读书难、借书难、看报难的现实问题,还净化了村风村俗,充实了文艺者的业余生活。现在,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开放时间大打折扣,有的藏书量不够充实,普及率不是很高,管理不是很规范,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随后,他们一行又赶到赵家岗乡新峪村,看到青山绿树下一幢幢乡间别墅错落有致,整片梯地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苞米、青条条的秧苗。小车行驶在弯蜒的乡间村道上,一阵阵清风迎面而来,炎炎烈日下感到了一阵阵凉爽。在半山上的胡祖云家四周地里,看到的却是一翻别样风景,一陇陇地坎上正被钢管薄模棚遮掩着,青青的莴笋苗正长得欢快,一个个半月形梯地上长满了稠密的韭菜、状实的绿叶菜、沉甸甸的锣旋椒等等。眼前的景象让人感觉与这次调研活动没有多大关系,可老乡胡祖云的话语间流露出的喜乐让领导们感觉不枉此行。
该乡综合文化站站长唐光富先讲了起来:“2009年,新峪村‘农家书屋’刚建起时,借阅书刊的人并不多,经常看到胡祖云光顾,每次都只借阅蔬菜种植书籍,也没放在心上,只是做好记录。”去年,听说他们家一年收入近十万元,心里还在盘算,在这个山旯旮里靠种几亩薄田地能创收这么多,那还不是个稀罕事。带着疑惑来到他们家,开始真还不相信,也只看到贫脊干涸的田地上长着一些绿叶瓜果类蔬菜,没有特别之处啊!
面对众人疑望的眼神,一脸浆紫色、略显劲瘦的胡祖云微笑着,给大家拉起家常:“我只有初中文化,以前靠在沿海城市打工每年虽带回家2万元左右收入,但日子久了也很累,家里缺少照应。”前年,我和家里人谈起种优质蔬菜的想法,他们一齐说好,就一边试种,一边到村里的农家书屋查阅相关种植和防病虫知识。两个多月时间,地里的青叶菜已长得壮实,拿到集市卖,成了抢手货,一季下来这二分半土地就产生了900元收入。接着,他又扳起手指头算起了经济帐:“去年,进行了良品扩种,实行大棚培育,种植反季节绿叶菜、萝旋椒、杂交茄子、韭菜、各类南瓜等,全年5亩多田地收入超8万元,比往年在外打工捞的票子多得多。”个头不高的胡祖云对于领导的提问也说得有头有脸,心有感慨:一花独开不为秀,片花盛放方为春。
古有雪中炭送语,今道贫脊把血造!赵家岗乡党委政府正结合该县提出的“一乡一品”部署,提出今后要大力发展村民搞家禽、牧畜、塘鱼、野蛇等特色养殖业,加强规模发展,培育优良品种,加大技术指导,搭建销售渠道,通过合作社等形式来经营,就一定能走宽创业致富路。
看到这些现实困境,市县领导感触很深地说:“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工程的创建工作。现在,主要是通过‘回头看’进行自查自纠,确保农家书屋建在行政村,做到建设一个、合格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使农家书屋工程成为提高农民素质的永久工程。”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氛围,落实管理、抓好指导,后续跟进、发挥作用。今年计划在该县江垭镇召开第五届‘三湘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确实把这项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民生工程贯彻落实好,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进一步树立农村的文明新风形象建设。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李伊强 李伊芳
编辑:redcloud